以改革提升供需市场双向匹配能力。
从国家发展需要看,有大量投资和供给放量的机会,例如加大在电源布局、跨区域电力输送、智能电网等方面投入,既扩大当期投资需求,又完善能源体系结构,为未来能源需求增长和能源结构转型创造条件。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规模达到30870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2.55%,已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造假欺诈等行为。为此要让配置效率和竞争力成为决定资源跨境流动的决定性因素,实现高质量的内外循环融通。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税收占地方综合财力接近一半,占城镇居民家庭资产的6成,化解风险促进房地产行业稳健发展,是当前的重点工作,也是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撑。这次会议特别强调了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要求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前提下,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确保房地产市场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这些新的有利条件形成,支撑我们提高发展质量和增长速度,谋求更高水平的发展。
调研显示,同类政策多次叠加会导致政策的边际效应下降。我国人力资本仍然具有综合竞争力。其次,数据要素的高效利用,能够汇聚海量信息并进行智能匹配,克服资源配置中的信息壁垒,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支持开展数据流通相关安全技术研发和服务,促进不同场景下数据要素安全可信流通。这既符合社会认知基础、数据要素特点、事物发展规律,也为今后继续探索留下足够空间。数据二十条并不回避数据要素的复杂产权问题,同时更强调使用权,提出探索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要求根据数据来源和数据生成特征,分别界定数据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各参与方享有的合法权利,从而在总体框架上采用结构性分置,具体操作上采用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创造性提出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和数据产品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框架,构建中国特色数据产权制度体系贺立龙认为,数字资本垄断性扩张根源于数字资本追求价值增殖的本性,平台垄断进一步强化了数字资本对数字劳动的剥削,实现了对海量用户数据的自然占有与隐性剥夺,逐渐呈现出数字统治的趋势性特征。
增强城市群、都市圈对周边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引领作用。杨宜勇建议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增强国内能源生产保障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推进城乡双向开放,让工业化城镇化的增长效应更公平地扩散到广大农村,使广大农民受益。同时,与公有制主体经济并存的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刘守英强调,现阶段城乡格局呈现出由单向城市化转向城乡互动的城乡融合新形态,要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壁垒,促进城乡统一大市场建设,让各类要素和资源在城乡间互动配置,实现高效利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新发展阶段的区域协调发展,旨在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空间治理、保障民生底线,在突出地区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各地区发展水平的相对平衡。三是将独立自主和国际合作结合起来,提高内循环的效率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根本遵循。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任务。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戚聿东等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机理,建议构建消费拉动、创新驱动、制度支撑的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加快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蔡昉针对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补足的短板,建议通过前沿自主创新形成创造性破坏机制,显著缩小与中高收入国家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距。
二是简单地停留在中国实践的政策分析上,不能在实践中提炼出中国实践的新规律、新典型事实和新逻辑演绎模式。继续推动资源重新配置,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此需要正确看待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合理驾驭资本。2022年,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深度、广度、维度不断拓展,涌现出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是培育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一是简单延续传统流派的分析框架,将中国实践作为这些流派理论的中国案例运用。
葛浩阳认为,资本的掠夺扩张逻辑导致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困境。王跃生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体现了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刘元春总结了构建中国经济学过程中必须避免的四个理论创新陷阱。强化问责制,引导地方经济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压实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的主体责任,呼吁以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陈宗胜强调,我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故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是勤劳致富。王金照总结了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的思路,一是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调动各方积极性。
将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保持经济合理增长。还有学者从弥合数字鸿沟的角度,结合我国现实背景进行了探讨。注重大区域协同联动与小空间因情制宜的有机结合。金碚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基底必然是富含历史和经验因素的中国现实。
江小涓认为,制度型开放最大的特点是透明、稳定和可预期,同时让市场对跨境资源配置发挥更大作用,有助于增强国内外市场主体在中国长期发展的信心。学理化研究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
消除制度性差距,让农民农村在再分配中以更大比例获益。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定位表现为: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阶段,对经济运行的研究定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定位于现代化阶段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和历史经验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理论界责无旁贷的学术使命与时代担当。
吕炜认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话语体系,一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经典经济学理论以及国际公认的基本理论和前沿理论融通起来,建立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与系统性的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是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基本原则,要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还有学者建议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多层次、体系化的布局,实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与区域发展紧密互动和深度融合。四是大多停留在局部领域的知识创新,没有从整个经济学分析方法、分析框架以及经济哲学层面进行体系化创新。
林毅夫认为,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按照具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特征的、即在每个时点上给定又随着时间动态变化的要素禀赋,以及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发展经济,有助于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学者基于内涵特征—现实表现—核心理论—方法体系学理链,尝试建构中国特色数字经济理论体系,以准确解释新经济现象和新发展阶段下的经济发展实践。
洪银兴认为,中国经济学不应停留在抽象概念分析上,而是要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在汲取西方经济学积极成果的同时,植根于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研究中国经济规律,成为致用的经济学科。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
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以及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持续加剧,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冲击。何立峰表示,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从经济和政治关系、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经济发展原则、经济发展阶段、市场经济理论、生产和需要关系、社会再生产、世界经济等维度,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